Hugo Future Imperfect Slim

PikaPei

Research Assistant in CCLo's Lab

Pei

Proposed Model

想像身處一望無際的汪洋、亦或是浩蕩的草原,無論朝何處看去,景色皆一成不變,若非透過日月、星空等等,很可能迷失其中。因此,對於建立空間方向感,參考景物有其必要性,其中,邊界是重要的參考物之一,例如牆壁、山崖、海岸線,邊界可讓我們認知空間大小,且成為獨特標的物,增加我們的導航能力。究竟如何處理空間中的邊界資訊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類特定頻率的腦波會在接近邊界時增強,無論是本人或是看到其他人靠近皆有相似的結果,說明對於二者邊界感知可能採用同一套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

Pei

Proposed Model

筆者亦初識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若理解有誤也請不吝指教。本文內容大多源於〈A tutorial for information theory in neuroscience〉這篇回顧論文,此篇以較淺白方式介紹資訊理論及其於神經科學上之應用。若有興趣深入的讀者,不妨參閱經典教科書《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1]、交通大學陳伯寧老師開設之線上課程[2]、或其他參考資料[3]。

Pei

Proposed Model

當歷經新的體驗,新形成之記憶會儲存於記憶痕跡細胞(engram cell)中,而再次回想起這些記憶時,記憶痕跡細胞會再度被活化[1][2]。雖然已知記憶痕跡細胞掌管了記憶的生殺大權,但記憶從編碼(encoding)、固化(consolidation)、到提取(retrieval)需要多項基因表達和合成蛋白質的協同作用,其中分子機制依然是個謎團。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記憶痕跡細胞在各記憶時期的染色質開放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基因體三維結構(3D genomic architecture)、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闡述一系列染色質的動態變化,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

Recent Posts

Categories

About

Explore The World of Neuroscience
Curious about Memory, Epilepsy, ASD ...